【健康报】临床医生如何做好危急值管理
危急值管理是守护患者生命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
最近,笔者听闻一个血小板计数4×109/L的危急值报告被漏诊的病例。幸亏医院有完善的反馈追踪制度,最终患者得到了及时、妥善的处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看似偶然的疏漏背后,折射出临床工作中潜藏的风险:当检查、检验数据未能转化为有效干预时,患者的生命安全会面临严重威胁。这个案例为我们敲响警钟:临床医生做好危急值管理,不仅是制度要求,更是守护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技能。通过系统梳理,我们可以提炼出临床医生做好危急值管理的核心思路。
我们注意到,即使严格执行了危急值报告制度,临床上可能仍有危急值漏报事件发生。究其原因,包括不同科室对危急值的认知和处理能力有别,医院缺乏相应的监督反馈机制,遗漏问题难以及时发现纠正,现行危急值管理还存在“重报告,轻处置”的缺陷等。
某三甲医院统计数据显示,42%的危急值漏报源于首诊医生未建立闭环确认机制。要实现危急值“报告—接收—处置—反馈”全流程可追溯,需要医院建立分级响应机制,如三级医院应设置15分钟响应时限,二级医院需30分钟内完成处置等。
日本东京某医院推行的“双盲确认制”,即报告方与接收方双向确认(即“双盲确认”)并记录危急值,以减少信息传递误差。2002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建立并执行了危急值报告制度,通过双人核对、电话复述等机制,确保信息准确性,并在我国医疗机构危急值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规范化制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临床医生做好危急值管理,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临床医生必须熟记本科室相关项目的危急值范围,并掌握这些数据与患者状况间的关联。以肾功能衰竭患者为例,当血肌酐指标急剧升高时,应同步排查急性肾损伤诱因(如脱水、感染等),而非仅关注数据本身。医生需要对重点内容强化记忆,并定期参与质控培训,紧跟诊疗规范、指南等标准的更新,避免因知识滞后导致误判。
第二,医院可建立危急值快速推送通道,例如,通过短信或系统弹窗报警等形式,使报告更为及时。特别是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等重点科室,须落实“秒回”机制,收到报告后,医生必须及时核对患者信息与检测时间,排除标本错误或仪器故障导致的假性危急值,确认信息准确后即启动处置流程。
第三,危急值的处理需结合患者整体状况综合分析。例如,血钠降至115毫摩尔/升时,老年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年轻患者易引发脑水肿,需紧急干预。动态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并结合病史判断病因至关重要,机械套用阈值,可能掩盖患者真实病因。个性化治疗才是核心原则。
第四,根据危急值的严重程度实施分级处理,可提升诊疗效率与安全性。1级致命性情况(如高钾血症伴心电图改变)应在10分钟内给予钙剂、胰岛素治疗;2级亚危急情况(如中度贫血合并感染)则需调整输血计划并密切监测。对于复杂病例,多学科诊疗(MDT)能整合资源,降低误诊漏诊风险。
总之,危急值管理对于医生来说既是技术活,又是一种责任与担当。当我们将制度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将专业壁垒转化为协作优势,将事后追责转变为过程管控,当我们用系统思维重构危急值管理体系,用闭环管理思维筑牢安全防线,才能真正用好检查、检验结果,构建起守护患者生命安全的坚实屏障。(湖北省监利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吴秋芳)
(来源:《健康报》2025年4月9日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