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4月26日 星期六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健康报】临床医生如何做好危急值管理

【健康报】临床医生如何做好危急值管理

2025-04-09 17:05 健康报

危急值管理是守护患者生命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

最近,笔者听闻一个血小板计数4×109/L的危急值报告被漏诊的病例。幸亏医院有完善的反馈追踪制度,最终患者得到了及时、妥善的处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看似偶然的疏漏背后,折射出临床工作中潜藏的风险:当检查、检验数据未能转化为有效干预时,患者的生命安全会面临严重威胁。这个案例为我们敲响警钟:临床医生做好危急值管理,不仅是制度要求,更是守护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技能。通过系统梳理,我们可以提炼出临床医生做好危急值管理的核心思路。

我们注意到,即使严格执行了危急值报告制度,临床上可能仍有危急值漏报事件发生。究其原因,包括不同科室对危急值的认知和处理能力有别,医院缺乏相应的监督反馈机制,遗漏问题难以及时发现纠正,现行危急值管理还存在“重报告,轻处置”的缺陷等。

某三甲医院统计数据显示,42%的危急值漏报源于首诊医生未建立闭环确认机制。要实现危急值“报告—接收—处置—反馈”全流程可追溯,需要医院建立分级响应机制,如三级医院应设置15分钟响应时限,二级医院需30分钟内完成处置等。

日本东京某医院推行的“双盲确认制”,即报告方与接收方双向确认(即“双盲确认”)并记录危急值,以减少信息传递误差。2002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建立并执行了危急值报告制度,通过双人核对、电话复述等机制,确保信息准确性,并在我国医疗机构危急值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规范化制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临床医生做好危急值管理,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临床医生必须熟记本科室相关项目的危急值范围,并掌握这些数据与患者状况间的关联。以肾功能衰竭患者为例,当血肌酐指标急剧升高时,应同步排查急性肾损伤诱因(如脱水、感染等),而非仅关注数据本身。医生需要对重点内容强化记忆,并定期参与质控培训,紧跟诊疗规范、指南等标准的更新,避免因知识滞后导致误判。

第二,医院可建立危急值快速推送通道,例如,通过短信或系统弹窗报警等形式,使报告更为及时。特别是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等重点科室,须落实“秒回”机制,收到报告后,医生必须及时核对患者信息与检测时间,排除标本错误或仪器故障导致的假性危急值,确认信息准确后即启动处置流程。

第三,危急值的处理需结合患者整体状况综合分析。例如,血钠降至115毫摩尔/升时,老年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年轻患者易引发脑水肿,需紧急干预。动态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并结合病史判断病因至关重要,机械套用阈值,可能掩盖患者真实病因。个性化治疗才是核心原则。

第四,根据危急值的严重程度实施分级处理,可提升诊疗效率与安全性。1级致命性情况(如高钾血症伴心电图改变)应在10分钟内给予钙剂、胰岛素治疗;2级亚危急情况(如中度贫血合并感染)则需调整输血计划并密切监测。对于复杂病例,多学科诊疗(MDT)能整合资源,降低误诊漏诊风险。

总之,危急值管理对于医生来说既是技术活,又是一种责任与担当。当我们将制度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将专业壁垒转化为协作优势,将事后追责转变为过程管控,当我们用系统思维重构危急值管理体系,用闭环管理思维筑牢安全防线,才能真正用好检查、检验结果,构建起守护患者生命安全的坚实屏障。(湖北省监利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吴秋芳)

(来源:《健康报》2025年4月9日第五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