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健康报】7项指标可评估“蜱虫病”严重程度

【健康报】7项指标可评估“蜱虫病”严重程度

2025-02-20 11:18 健康报

我国学者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了7项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患者30天死亡密切相关的关键独立危险因素指标,并开发、验证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预后简化评分量表模型(SFTS—武汉模型)。这一模型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快速、准确的疾病严重程度评估标准。

该研究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宁琴教授、陈韬教授团队完成。近日,相关研究文章在国际期刊《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上在线发表。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新发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患者常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该病主要通过带毒的长角血蜱等媒介生物叮咬传播;还可在无防护情况下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造成感染。登革热、埃博拉病毒病、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也可能导致类似症状。该病以其高发病率和不断扩大的地理分布,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及时识别和评估病情对治疗至关重要。由于缺乏量化疾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风险的客观指标,该病临床诊治主要依赖医生个人经验,导致疗效参差不齐,部分患者面临治疗过度或不足的困境,且预后效果不佳。

该团队通过多中心、双向性(前瞻-回顾)队列研究,发现了7项与患者30天死亡密切相关的关键独立危险因素指标,包括年龄、入院时体温、白细胞、血小板、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等。通过对相关数据提炼简化,团队构建出简洁实用的SFTS—武汉模型。

该模型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0~12分,死亡风险<5%)、中风险组(13~18分,死亡风险5%~25%)和高风险组(19~32分,死亡风险>25%)。医务人员只需在模型中输入7个关键指标,即可获得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分层及具体评分,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特约记者常宇 通讯员邓国欢)

(来源:《健康报》2025年2月19日第一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