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健康报】靶向发力促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健康报】靶向发力促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2025-02-21 10:59 健康报

当前,我国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国家卫生健康委2024年印发《关于提升老年医学医疗服务能力的通知》,提出“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根据心理健康状况对老年人精准分类并开展针对性干预,对健康中国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精确测度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的必要前提。传统心理健康测评工具往往依据是否表现出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或者是否呈现出积极心理特征来判断该群体心理健康情况。然而,未出现以上症状并不等同于心理健康,它可能仅仅表明心理症状尚未达到临床诊断标准。因此,笔者基于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所采用的简明版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来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其中,“越老越不中用”“很难集中精力”“不如年轻时快活”“因小事而烦恼”“觉得孤独”等问题指标的出现率分别为52.6%、47.3%、34.3%、27.0%、26.8%,其余问题的出现率也均超过20%。可见,老年群体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精准划分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状态以准确识别出心理困扰群体,是提供针对性干预的基础。鉴于心理健康水平无法直观获取,其评估过程需借助一系列科学方法以及多维度评估指标。通过对各项指标得分进行加总,可将老年人心理健康状态按总分高低划分为积极型、矛盾型、消极型,三种类型在总样本中的分布比例分别为30.9%、55.9%、13.2%。其中,积极型群体各项问题出现率偏低,呈现积极健康态势;消极型群体多项问题出现率超过70%,消极倾向明显;矛盾型群体呈现积极、消极倾向并存的特征,多项问题出现率超过20%,但在“对未来充满希望”指标上接近积极型,而在“很难集中精力”“不如年轻时快活”指标上接近消极型。此外,矛盾型群体占比最高,也表明传统的积极—消极二元分类模式无法对其进行精准识别,导致政策干预受限或偏差。因此,增加矛盾型类别对精准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提升整体干预效果至关重要。

在精确识别类型的基础上,精准剖析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措施,是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笔者研究发现,年龄上升导致的日常活动受限、睡眠质量降低等身体机能问题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直接负面影响,且影响程度因群体而异。城市和高社会经济地位群体更容易因日常活动受限而心理状态变差,且更倾向于通过室外活动调整心态;农村和低社会经济地位群体更易受睡眠质量影响,这与居住条件、设施建设等有很大关系。

根据上述结论,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精准识别,重点干预矛盾型、消极型群体。因矛盾型群体基数较大,且处于心理状况不稳定的过渡阶段,需及时建立心理问题预警机制。例如,北京市房山区某街道选取老年人居住率高的社区试点,采用心理健康筛查与体检等方式进行早期干预的做法值得推广。针对消极型群体,需整合区域内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综合性医院心理科资源开展转诊服务,及时予以干预治疗。另外,增强两类群体的心理健康意识和社会参与感。例如,近年来上海市、北京市、武汉市等多地陆续试点的养老顾问制度,通过为老年人提供解读政策文件、普及健康知识、制定个性化养老规划等服务,可有针对性消除老年人养老顾虑,满足其心理需求。

深挖诱因,健全身心支持体系。对于与衰老相关的身体机能下降影响心理健康的情况,需从制度层面健全医疗保障与养老服务体系。一是面向不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支持:为特困、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建设兜底型养老机构,由政府保障入住费用;面向高龄老年人,随年龄增长逐步提高其高龄津贴金额;为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或残疾人,根据失能程度提供差异化护理津贴。二是搭建医养结合双向转介“绿色通道”,简化转诊就医流程,为失能高危人群提供预防服务和健康指导。三是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保障范围,逐步将更多失智老人与失能老人纳入保障范围。

精细化治理,根据地域、人群差异靶向发力。一是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城乡养老服务和基础设施均衡化发展。二是以“把健康送到家”为宗旨,通过提供居家或线上服务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例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失能老人提供健康评估和生活照料指导;鼓励独居老人按需拨打“12356”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及时进行心理纾困;加强社区志愿者对孤寡老人的探访关爱服务。三是保障老年人睡眠质量,优化居住环境。要求社区网格员定期上门,及时排查噪声问题根源;针对居住环境较差或周边街区噪声严重的老年人,提供适老化改造资金支持,重点改善家庭隔音效果和适老化居住条件。 杨红燕 孙梦鑫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来源:《健康报》2025年2月21日第二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