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湖北日报】数据核对做到上百万无一失

——襄阳气膜实验室见闻

【湖北日报】数据核对做到上百万无一失

2022-11-29 15:04 湖北日报

气温骤降,坐落在襄阳市东津新区的襄阳气膜实验室内,温度更低。

11月28日9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襄阳气膜实验室时,实验室负责人王雪松正在忙碌。

实验室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气膜舱,包括样本接收区、扩增区A、样本处理区A、试剂准备区、样本处理区B、扩增区B等6个舱,生物安全环境为负压环境;二是生活工作区,包括信息中心、监控室、指挥部、就餐区、休息室、更衣室等区域,实现人流、物流、气流相应隔开,全方位保证核酸检测环境安全、结果准确。

根据设计能力,襄阳气膜实验室的单日检测能力为10万管,按照“20比1”混管检测,单日可完成200万人的核酸检测。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实验室的检测数据持续高位运行,11月24日达到最高峰,单日检测近11万管。

超出的部分是如何完成的?王雪松说:“靠检测人员加班加点。”

实验室有110多套检测设备,只有160多人。技术负责人黄少军说:“按照要求,舱内技术人员应该每工作4小时,轮换一个班次,但现在工作8小时是常态。”

核酸检测数据,是疫情防控工作最重要的依据,“最快的速度”“最准的精度”成了襄阳气膜实验室的追求。

“B组往A组调人,补充一下力量。”“6组到9组的初筛数据必须完成!”“晚上离开时,不管多晚,数据必须上线!”……11月28日11时30分,王雪松一边在笔记本上勾勾画画,一边对杨晓霞下达“命令”。

34岁的杨晓霞来自襄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既要负责问题处理、人员调配等统筹,也要上阵进行样本检测、数据传输。

35岁的龚中玉本是谷城县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的业务骨干,11月17日被抽调进入襄阳气膜实验室,担任数据核对、上传相关工作。“每天要核对大约20万个数据,这里错一个数据,就会影响到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在这里,不是万无一失,而是数十万、上百万无一失。”

每天工作10余个小时,吃得消吗?龚中玉说,有时会闭目养神一会,有时会喝冰水刺激一下,“但不能多喝水,怕上厕所耽误时间。”(记者 赵峰 通讯员 姚敏)

(来源:《湖北日报》2022年11月29日第四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