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体|登录|注册

【湖北日报】数据核对做到上百万无一失

——襄阳气膜实验室见闻

2022-11-29 15:04 湖北日报

气温骤降,坐落在襄阳市东津新区的襄阳气膜实验室内,温度更低。

11月28日9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襄阳气膜实验室时,实验室负责人王雪松正在忙碌。

实验室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气膜舱,包括样本接收区、扩增区A、样本处理区A、试剂准备区、样本处理区B、扩增区B等6个舱,生物安全环境为负压环境;二是生活工作区,包括信息中心、监控室、指挥部、就餐区、休息室、更衣室等区域,实现人流、物流、气流相应隔开,全方位保证核酸检测环境安全、结果准确。

根据设计能力,襄阳气膜实验室的单日检测能力为10万管,按照“20比1”混管检测,单日可完成200万人的核酸检测。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实验室的检测数据持续高位运行,11月24日达到最高峰,单日检测近11万管。

超出的部分是如何完成的?王雪松说:“靠检测人员加班加点。”

实验室有110多套检测设备,只有160多人。技术负责人黄少军说:“按照要求,舱内技术人员应该每工作4小时,轮换一个班次,但现在工作8小时是常态。”

核酸检测数据,是疫情防控工作最重要的依据,“最快的速度”“最准的精度”成了襄阳气膜实验室的追求。

“B组往A组调人,补充一下力量。”“6组到9组的初筛数据必须完成!”“晚上离开时,不管多晚,数据必须上线!”……11月28日11时30分,王雪松一边在笔记本上勾勾画画,一边对杨晓霞下达“命令”。

34岁的杨晓霞来自襄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既要负责问题处理、人员调配等统筹,也要上阵进行样本检测、数据传输。

35岁的龚中玉本是谷城县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的业务骨干,11月17日被抽调进入襄阳气膜实验室,担任数据核对、上传相关工作。“每天要核对大约20万个数据,这里错一个数据,就会影响到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在这里,不是万无一失,而是数十万、上百万无一失。”

每天工作10余个小时,吃得消吗?龚中玉说,有时会闭目养神一会,有时会喝冰水刺激一下,“但不能多喝水,怕上厕所耽误时间。”(记者 赵峰 通讯员 姚敏)

(来源:《湖北日报》2022年11月29日第四版)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