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百余个核酸采样点筑起防疫“长城”
【湖北日报】滚滚热浪中,“大白”在坚守
盛夏八月,连续的“桑拿天”让不少武汉市民直呼出行“热化了”,出门变“熟人”。酷暑当前,比一般人多穿一层白色防护的医护人员和社区工作者坚守岗位,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构筑起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妈妈,为什么这么晚才来接我
“妈妈,为什么这么晚才来接我呀?”
“因为妈妈是医生,要照顾好病人才能来接你。”8月2日,36岁的马苹梅从邻居家接回自己3岁的孩子时,已是深夜10点半。
马医生的丈夫是石油化工岗位的技术工人,常有夜班。两年来,孩子多数时间由托管班老师和邻居照看。
马苹梅所在的武汉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由5名医护人员组成,除了日常组织居民核酸采样外,还需为辖区内近300名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门诊疗和家庭护理服务,是名副其实的“健康守门人”。
“再坚持坚持就好了。”一次,马医生在爬楼时出现中暑症状,却依然扶着楼梯把手坚持。辖区内多为老旧小区,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爬楼梯,衣物湿透、口罩积水、呼吸不畅是常态,长时间佩戴橡胶手套引发的过敏性皮炎也屡见不鲜,但只要居民有需要,他们24小时在岗待命。
已扎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9年的马苹梅,是附近居民心中可依靠和信赖的“白衣天使”。回忆起多年的从医经历,她说,“能得到居民的认可,有难以言表的幸福。”
晚上做梦都在打流调电话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郝武希望日子过得慢一点,时间长一点。
凌晨4点半,仅睡了4个多小时的他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奔向新一天的忙碌。闹钟是郝武的好伙伴,提醒他不漏掉任何一件事。起床、楼栋消杀、流调信息更新、接孩子、与父母通视频电话……
清晨6点,临时在马路边搭建的核酸采样点位在骄阳下启动。郝武穿上防护服、戴上“红袖章”,一边维持核酸队伍的秩序、一边进行信息录入工作。
“一天打近百条流调电话是常态。接孩子的路上在打电话、照顾癌症晚期岳父的间隙在打电话、晚上做梦都梦见自己在打电话。”东湖村社区占地面积0.8平方公里,总人口7000余人,属流动人口较多的老旧小区。根据疫情动态,社区精准部署防控工作。从辖区走访摸排到区域核酸检测,从公共区域消杀到流调溯源筛查,郝武总是步履匆匆。
晚上8点半,身患残疾的妻子向郝武抱怨道:“你是不是被‘卖’到社区了?过年到现在你都没休息,爸爸都癌症晚期了,你不能请几天假吗?”
“我既然端了社区的饭碗,就要对得起肩上的责任。”面对妻子的质问,郝武沉默了一会儿,又一字一句地说道。
晚上21点后,是郝武为“小家”尽责的时间。夜幕之下,他独自前往30公里外的岳父家,为其准备第二天的药品和食物。
不要紧,坚持一下就过去了
“小姑娘,辛苦了,脱掉防护服喝点水吧!”8月2日晚上8点,武汉市武昌区徐家棚社区的居民刘阿姨将两瓶矿泉水递进便民核酸采样窗口,此时身穿防护服、面戴N95口罩的小夏已连续进行核酸采样工作6个小时。
22岁的小夏是徐家棚社区便民核酸采样点的采样员,毕业后便从荆州来到武汉从事疫情防控工作。一周六天、一天十小时,小夏都“全副武装”驻守在这个1平方米左右的便民核酸检测点,日均核酸采样1200余例。
武汉市下辖13个行政区,共设核酸采样点百余个,有成百上千个“小夏”在大街小巷为城市站岗守护。
“有时没空调没电扇也不要紧,热一点闷一点也没关系,坚持一下就过去了。”每遇暴雨天气,便民核酸采样点需断电杜绝安全隐患,没有消暑设备,采样人员依然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继续工作。有时,信息录入员为保护采样标本和医疗物资不受污染,将其移至遮雨棚下,自己却被雨水淋湿。
“不痛,这没什么。”脱下防护服,小夏的额头和面颊已满是红色勒痕,但她并不在意。
2020年武汉保卫战,小夏的老师们第一时间从荆州奔赴抗疫一线,践行白衣天使的使命。“她们的无畏深深感染着我,也不觉枯燥和苦累。”
从老师手中接过接力棒,小夏继续驻守在盛夏的武汉,以核酸采样岗亭为阵地,守护一方百姓。(见习记者 汪菁华 通讯员 段吉祥 楠登)
(来源:《湖北日报》2022年8月10日第八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