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4月11日 星期五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湖北日报】人民至上!荆楚健康防护网愈织愈密

【湖北日报】人民至上!荆楚健康防护网愈织愈密

2022-06-17 10:10 湖北日报

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要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法律法规,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着力从体制机制层面理顺关系、强化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5月24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健康湖北建设稳步推进。

这五年,历史记录下那些携手共进的成功跨越,也沉淀下那些饱蘸温暖的拯救生命故事。

城乡居民抵御疾病的防线不断提高

6月2日下午,襄阳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中心(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医护团队来到米公小学,眼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朱美娟以“关注眼健康之近视防控”为主题开展健康科普讲座。短短45分钟的近视防控科普讲座获得学生们的阵阵掌声。随后,孩子们排队完成了定期视力检测。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323”攻坚行动办公室负责人高淑平说,近视防控作为“323”攻坚行动之一,要营造人人参与、及时防控的氛围,实现医院、学校、家庭三方联动,建立包括卫生健康部门、家庭、学校、医院、教育部门在内的“五位一体”近视防控体系。

实践证明,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是保障群众身心健康、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在“大卫生、大健康”观念的引领下,我省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系日臻完善,城乡居民抵御疾病的防线不断提高。

截至2021年,我省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达79元,12类45项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惠及城乡,“重医轻防”的现象逐步扭转。

目前,全省高血压、糖尿病、65岁以上老年人、孕产妇、3岁以下儿童全部纳入健康管理范围;生育妇女补服叶酸、孕前优生检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使全省出生缺陷发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让全体人民享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铺设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之路,湖北孜孜而为。

2017年7月31日,湖北卫生健康史上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全省医疗机构全体取消15%的药品加成,实现零差率销售,“以药养医”机制告别历史舞台。

这个“自我断臂”之举只为回答一个命题: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实施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推动医改向纵深挺进,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我省基本医保已覆盖97%以上人口,职工、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80%和70%左右。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初步形成以基本医保为主、医疗救助托底、补充医保和商业健康险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保体系。

与此同时,我省对352种药品、12类医用耗材实行集中带量采购,平均降价超60%以上,其中人工支架从1.3万元降至750元。90%以上的患者选择使用高质量集中带量采购药品,累计减少群众和医保负担近100亿元。

一项项新举措的推行,降低了群众的医疗门槛,回应了“救死扶伤乃医者天职”的社会期待,更彰显了医疗保障体系的人文关怀。

日臻紧致的基层公卫防护网徐徐展开

2020年,湖北与新冠病毒短兵相接。大疫,考验着荆楚大地的顽强和不屈,也见证执政者的智慧与情怀。疫后,湖北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卫体系建设速度惊人,截至目前,全省公共卫生补短板工程已开工项目1626个,开工项目总投资1651亿元。

“从试剂配置到报告出具实现全流程信息化,一个流程最快4小时可以拿到结果。如果按照1∶20比例采样,每日可筛查200万人份。”6月8日,设在黄冈的湖北省(鄂东)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气膜实验室负责人介绍。

近日,在已建成全省核酸检测网的基础上,我省又完成在武汉、襄阳、黄冈、宜昌四地布局建设气膜实验室,平战结合,进一步扩增核酸检测能力。

目前,全省已初步建成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网络,由435家核酸检测实验室组成的服务网络已覆盖全省,实现了每个县(市、区)至少有2家核酸检测实验室的目标,单样本日最大检测能力达到171.74万人份。

随着医疗资源快速增加、防备手段日益先进、防护网络逐步健全,我省迎战疫情的底气越来越足。目前,全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发热门诊、定点医院改造全部完成;合理布局急救站点,打造平时、战时兼顾的立体救援网络体系,完善省市县乡四级院前急救网络,形成市(州)中心城区10分钟、县(市)30分钟“急救圈”;在武汉、宜昌、襄阳、黄冈按平战结合模式打造5个重大疫情救治基地。

提升监测预警水平,健全联动机制,全面推动“平战结合、医防协同”机制创新……日新月异的“湖北样板”已显现出强劲的张力。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正在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内化于心、固化于制的施政思路与理念。全省聚焦解决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影响群众健康的8类突出问题,实施“323”攻坚行动;开创性拿出1万名事业编制补强基层医疗卫生岗位,让每个村都有1至2名大学生村医;加大力度推进百万人口的县(市)和经济百强县(市)创建三甲医院,把医疗资源力量更多向县(市)倾斜,着力建设区域医疗中心。

截至目前,全省在岗大学生村医4900人;天门、麻城、枣阳、潜江、汉川等9个人口在百万以上和经济百强县市拥有了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建成130个县域医共体……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从根本上破解“看病难、看病贵”,日臻紧致的基层公卫防护网徐徐展开。

推陈出新的医疗服务满足多样化需求

“嘀嘀嘀”一声声警报,打破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值班室的平静。突然,电脑屏幕上弹出了一个窗口,上面患者的姓名、电话等信息一目了然。

“不好,77岁的叶先生心律失常。”值班人员抄起电话,迅速将信息反馈给该院心内科医生。很快,医生拨通了患者家属的手机,立刻予以用药指导,叶老先生搏回一命。

通过穿戴设备,医生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进行干预,为进一步生命救援赢得时间。一个个生命奇迹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保障体系在守护。目前,在我省已有1.89万高血压、鼾症等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享受到这种24小时的云端监测。

“如何提供更为快捷的就医服务,是一个永不过时的命题。”5年来,湖北次第花开的互联网医院已达21家,其服务边际不断延展。从视频问诊、慢病延方、院外延续护理到远程诊断、双向转诊等,覆盖面逐步扩大。

一个个小小的举动,彰显的是对健康之需矢志不渝的追求,是对改革难点决不言败的深度掘进。加快“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其深层意蕴是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湖北人对健康的追求,还在不断催生新事物。血压计测量的数据,通过手机,第一时间传到医疗大数据中心;像纽扣一样贴在身上的温度计,可以24小时检测体温……用数据为每个人制定精准医疗服务,湖北正绘制一份“健康路线图”。

“现在有了这个‘千里眼’,24小时为我看护,放心;我也不用去医院排队拿药,省心!”家住江夏的78岁新冠康复患者谢先生患冠心病多年,需要定期调药。如今,他有了随身携带的可穿戴设备单导联心电仪,可随时“报警”远程就诊,再由专家远程开药,寄送到家。

湖北人正奔向健康,拥抱幸福。(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龙华)

(来源:《湖北日报》2021年6月17日第三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