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4月5日 星期六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新华社】感同身受 携手抗疫——湖北首批医护人员驰援上海速写

【新华社】感同身受 携手抗疫——湖北首批医护人员驰援上海速写

2022-04-08 09:02 新华社

这是一场“热干面”和“生煎包”的双向奔赴。

近日,湖北1237名医务人员驰援上海。就在两年前,湖北抗疫期间,上海援鄂医疗队正是首批抵达的

援鄂医疗队之一。

如今,特殊的再会,只为同心协力、共同抗疫。

星夜驰援

4月2日下午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副院长白祥军就没好好休息过,一直处在连轴转的状态。

“2日下午3点,接到援沪通知,大家纷纷主动报名、请战,53人的团队很快组建完成,连夜备齐医用防护装备,待命出发。”3日凌晨5点15分,天刚蒙蒙亮,白祥军和同事在医院集结完毕,匆匆赶去车站,登上当天早上8点第一班去往上海的专列。

“大家都有一线抗疫的经验。”白祥军说,但为了能更快进入工作状态,2日深夜,大家还在通过网络视频开展院感及个人防护培训;火车上,大家又反复观看防护服的穿脱视频,复习操练防护要点。

4月3日凌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援沪医疗队集结,准备出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供图)

星夜兼程,只因疫情如火。支援的号角一吹响,湖北多地援沪医疗队火速驰援。

4月3日,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15家部省属医疗机构,和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儿童医院等35家武汉市医疗机构,以及襄阳市、荆州市、十堰市、咸宁市、黄石市等地医疗机构的1200余名医护人员,分别乘坐两趟专列奔赴上海。

4月7日凌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医生昌金星(左一)和同事们进入方舱医院工作。(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供图)

“4月1日还在和上海华山医院当年援鄂的同行聊方舱医院的管理经验,第二天就接到支援上海的任务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医生昌金星是援沪医疗队成员之一,两年前,他曾是武昌方舱医疗队的领队,当时并肩战斗的,正是上海医疗队。

同心守“沪”

刚到上海,便是一场2500万人的核酸检测“竞速赛”。湖北省第一批援沪医疗队来不及好好休整,便迅速投入到上海市多个核酸采样点,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

对于经历过生死时速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程芳来说,辗转两个小区进行核酸采样并非重活。但不管手中是小小棉签,还是抢救设备,不管眼前是普通市民还是重症患者,责任不曾改变——牢牢守护健康,“希望尽我所能,为上海抗疫做一点工作。”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程芳在小区开展核酸采样工作(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供图)

“前年武汉疫情的时候,上海医疗队进驻金银潭,接管了两个病区,我们一起工作了两个多月,建立起深厚的战友情。那时候,上海不仅是一个城市,而更像是朋友,有温度、有感情。”程芳说。

仅4日全天,湖北省援沪医疗队就完成39.9万名居民的核酸采样。援沪医疗队员们努力“更快些”的同时,也感受到别样的“上海温度”。

——在上海市长宁区新泾镇平塘居委会松虹苑核酸采样点,一个5岁小女孩离开时,对着武汉市中心医院援沪队员白伟男比心,并挥手笑着说:“叔叔辛苦了!谢谢你们!”

——在上海浦江镇一核酸采样点,一个6岁小女孩跑到武大口腔医院援沪队员王玉勤面前,递上一束手工水晶花和一张手写卡片,卡片上写着:“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无论您来自哪里。”

——武汉市汉阳医院援沪医疗队结束一天核酸采样,准备撤离时,社区志愿者们夹道送别,不停说着“感谢”。

折成爱心形状的纸片、小朋友送来的画作、热心居民送的水果饮料……“知道我们是从武汉来支援的,居民们在采样结束后会道一声谢谢。”武汉市汉阳医院援沪医疗队队长任真说,那一声声的感谢,暖到了心底。

共克时艰

双手消毒、穿戴防护装备……4月6日下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援沪医疗队正式进入上海最大的方舱医院,接管W3舱1300余名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

“武汉抗疫时,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由中南医院接管,为补充医护力量,国家紧急调派了8支国家队前去支援,第一批就有上海医疗队。”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李志强说,这次支援上海义不容辞,医院派出的51人都是在武汉抗疫时进过“红区”的。

连日来,来自全国多个省份的数万名医护人员快速抵达上海,他们有的在方舱医院救治病患,有的在社区进行核酸检测……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7日,上海全市范围还将继续开展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对程芳来说,又是忙碌的一天。不过,她坚信,如今的这场战斗是一场有准备、有一致目标、有各地支援的硬仗。

“两年前,他们驰援武汉,现在我们前来支援,相信在全国各地援助医疗队纷纷抵达后,同心抗疫,上海这座城市一定会恢复活力。”任真说。(记者熊琦、侯文坤、黎昌政)

(来源:《新华社》2022年4月7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