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4月11日 星期五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新华社】一名异乡村医30多年的坚守:为群众守好守牢健康防线

【新华社】一名异乡村医30多年的坚守:为群众守好守牢健康防线

2022-03-10 16:56 新华社

  初春,天气渐暖。武汉市江夏区郑店街劳七村中心卫生室的就诊大厅被临时改造为核酸采样点,陆续有村民接到通知来卫生室进行核酸检测。绝大多数村民,村医丁玉强都能叫出名字。

从部队卫生所的军医、劳七村第一炼灰厂的“厂医”,到郑店街劳七村的村医,30多年来,祖籍江苏徐州的退役军人丁玉强在劳七村扎下根,只为守好守牢一方群众的健康防线。

 丁玉强上门给村民量血压。新华社记者伍志尊 摄

20世纪80年代,参军入伍的丁玉强被分配到武汉市江夏区,在部队卫生所培训一年半后,担任部队卫生所的助理医生。从那时开始,他成了劳七村村民们熟悉的“小丁”。

1986年,丁玉强退伍,返回了老家徐州。劳七村村民给他打来电话,问他能不能再回来:“你走了,我们生病不知道找谁啊!”就这样,一个电话、一张火车票,把丁玉强从家乡送回600多公里外的武汉市江夏区。从此,曲折的乡道上多了一名骑着自行车上门问诊的年轻村医。

最初,丁玉强在劳七村第一炼灰厂给厂里的员工治疗外伤,周围的村民也经常来看病。后来,工厂关停,劳七村的村干部在村部旁搭了一个简易的卫生所。就诊的村民多了,有人一时给不了药钱,就赊着,到年底拿到工钱再来结清。每月500元的工资,丁玉强把工资的一大半用于帮村民买药、垫付药费。

随着村部搬迁,卫生所也搬到靠近京港澳高速公路的郑店街道。自行车换成摩托车,“小丁”成了“老丁”。数十年间,不管白天还是深夜,只要一个电话,老丁就挎着访视包,踏上问诊路。

 丁玉强骑摩托车到村民家中进行健康检查。新华社记者伍志尊 摄

一度,村里流行肺结核病,丁玉强带着村民去拍片、买药,请三甲医院防疫科的医生来村里指导村民如何防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挨家挨户通知村民做核酸检测、打电话询问中高风险地区来村人员情况、上门为居家隔离的村民量体温。

“村里一些人出门不方便,丁医生总是随叫随到。”当了30多年村干部的劳七村党支部副书记樊强告诉记者,500多户村民,几代人都受惠于丁玉强的家庭不在少数。

“能治当然要治,我看不准的,就往市里医院送。”丁玉强说,这些年来,柜子里的居民家庭健康档案一直在更新,既方便掌握村民们的健康情况,也提高了诊疗效率。

丁玉强在查阅村民的健康档案。新华社记者伍志尊 摄

武汉市江夏区卫健局局长叶晋军说,现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渐完善,乡村医生坚守在一线,让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能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

丁玉强说:“这么多年虽然身在异乡,我没有感到孤单。为基层医疗贡献一份力量,我很满足。”(记者邓楠、万芃琦

(来源:新华社2022年3月10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