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5月16日 星期五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人民日报】谱写护佑人民健康新篇章

——致敬2021年“最美医生”

【人民日报】谱写护佑人民健康新篇章

2021-08-18 09:36 人民日报

今年8月19日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主题是“百年华诞同筑梦,医者担当践初心”。

大医精诚,仁心仁术。无论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还是在日常诊疗活动中,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筑起护佑人民健康的钢铁长城,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谱写了护佑人民健康的新篇章。

敬佑生命 守护人民健康

“如果祖国有需要,我会再一次出发,用生命来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说。

武汉、北京、哈尔滨、吉林、青岛、石家庄、通化……去年以来,童朝晖先后奔赴多个“抗疫战场”,连续抗疫250余天,行程超过2万公里。他始终战斗在抗疫最前沿,成功救治了大量危重症患者。

“守在患者身边”,是童朝晖的习惯。2020年1月18日,童朝晖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抵达武汉。面对肆虐的疫情,童朝晖一头扎进病房,快速摸清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情况,提出将重症患者救治作为重中之重的建议。

童朝晖和其他重症专家一起制定了气管插管流程,对如何具体操作、如何做好防护等问题,一一作出解答。每到一个床位,他都会趴在患者面前,查看患者气管插管位置、气囊压力、呼吸机模式以及参数设置等,甚至连床单元的摆放等细节都不放过。“适宜的气囊压力摸上去的手感,比摸自己的鼻尖要软一些,比嘴唇摸着要硬一些。”他的这些临床经验,都是从一线得来的。

2020年除夕之夜,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张忠德临危受命,奔赴抗疫前线。在前往武汉的高铁上,整个车厢只有他一个人。到达武汉之后,见到接站人员,他问的第一句话是:“患者在哪里?”

张忠德从事中医呼吸疾病、急诊重症救治工作30多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专家。去年在武汉抗疫期间,他平均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连续奋战73天,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抗疫答卷”。

今年以来,张忠德再次出征,参与了广东、江苏、云南等由德尔塔毒株引发疫情的救治指导工作。有一次,一位重症病人出现严重的胃肠道症状:腹部胀满、大便不通、胃肠潴留明显。专家组用中药为这名病人退烧、通腑,很快稳住病情。

作为院感防控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医院感染控制中心名誉主任吴安华不惧风险,多次深入疫情防控一线。去年,吴安华前往武汉参加疫情防控,在72天的奋战中,他为125支医疗队的近1.4万名医务人员做过感控培训。“作为感控人员,我们要有一种无私无畏的精神,要有一种乐于奉献的情怀。”他说。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张颖是一位大胆细心的“神探”。在天津市宝坻区百货大楼疫情防控中,张颖对病毒“传播链条”的精彩讲解走红网络。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她常常通过情景重现,精确描绘出病毒传播的“路线图”。

“比如有一个阳性感染者曾经去过医院,在医院里走了很多圈。我们必须从进医院大门开始,沿着他走过的路线验证他说的是否正确。几点去的,待了多长时间,跟谁接触过,中间经过哪些诊室,经过哪个楼道,旁边有什么样的情况,都必须落实到位。”张颖说。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一位科学家连续作战200多天,积劳成疾,不幸离世,年仅53岁。他叫赵振东,生前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技术组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被誉为“新冠疫苗守护者”。

为了加快实验进展,赵振东总是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赵振东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是构建新冠病毒复制子体系,为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和评价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工具。他还带领课题组开展了多项新冠疫苗研究,将生命的最后一点光亮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

救死扶伤 不负性命相托

“对于每一个患者,医生都要做‘加法’,每一次手术都要让患者有所得。”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主任顾玉东的肺腑之言。

1986年,黑龙江佳木斯的一个年轻人因骑摩托车遭遇车祸,肋骨被撞断,按照以往的经验,患者侧膈神经、副神经和颈丛神经全部受到损伤,基本无法救治。但是,顾玉东没有放弃最后一线希望,他认真总结过去1000多例手术的经验,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或许可以将臂丛神经中的颈7神经借过来,使患者瘫痪的手臂重新恢复功能。

于是,顾玉东向医学“禁区”发起挑战。经过10个小时的显微手术后,他兴奋得一夜未眠,第二天早上6点就赶到医院。“等他清醒以后,我就叫他把手举起来,结果他真就举起来了。我心里的石头一下就落地了!”

从世界第一例膈神经移植手术到首创“第二套供血系统”“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顾玉东怀着对患者的仁爱之心,不断攀登医学高峰,创造了许多奇迹。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主任赵扬玉的门诊中,从全国各地转诊来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妊娠合并症等高危孕妇占到八成以上。她常年保持24小时电话畅通,深夜接到急救电话随叫随到。

2012年,赵扬玉收治了一名从外院转诊来的重型胎盘植入产妇,妊娠34周突发腹腔内出血,术后虽然母子平安,但因出血汹涌,最终子宫被切除。此事让赵扬玉开始思考,如何尽可能保全母婴双方。通过不懈的努力,赵扬玉团队率先在国内提出“胎盘植入凶险预测方法”,并创新止血九步手术法,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

在湖北省黄梅县孔垄镇邢圩村卫生室的墙壁上,挂满了村民送来的锦旗。因为这里有一位深受百姓喜爱的乡村医生——邢锦辉。

邢锦辉1993年考入黄梅县卫校,毕业后一直坚守在邢圩村卫生室,成为村民健康的“守门人”。有一年,孔垄镇孔西村来了一名盆腔炎患者,当得知患者家庭经济拮据时,邢锦辉决定为其减免费用。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治疗,终于为患者解除了病痛。

“凭良心做人,按良心行医。”这是邢锦辉的座右铭。几十年来,她主动为丧偶患者、残疾人患者减免治疗费,对孤寡老人、贫困户一律免费治疗。她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为医生,不但要有高超的医术,更要有为病人服务的崇高精神。”

甘于奉献 扎根偏远地区

“驻点台江县,帮扶黔东南,辐射贵州省。”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有一位来自浙江的医护人员,她让一家原来“排名垫底的小医院”,变成了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县级综合医院。

她叫汪四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主任护师。自2016年起赴台江县人民医院担任院长,默默坚守了近5年时间。汪四花引进管理新理念,制定和改进了300多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并将当地医护人员送到浙江进修,大大提升了县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改变落后医疗条件,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这是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儿科原主任路生梅的郑重承诺。推广新接生法、创办正规儿科、创建爱婴医院、落实儿童免疫……路生梅扎根黄土高原,一待就是50多年,用一颗爱心守护着百姓健康。

路生梅记得:有一次出诊,她徒步一个多小时来到一名待产妇女家中,进门时发现产妇已经生产,就坐在一个土袋子上。家人担心产妇休克,准备用一把黑乎乎的剪刀剪断脐带。这一幕让她格外痛心。“慢着!”路生梅冲过去夺下剪刀,一边向家属解释,一边拿出消毒器械,给孩子断脐、包裹。

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谢绝了很多医院的高薪邀请,留在佳县,义务出诊。路生梅说:“自己说过的话,一定要用行动去兑现。”

“这个事儿我得去!高原需要我,我就应该尽最大的努力。”201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邱玲主动报名援藏,成为首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专家的一员。

进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后,邱玲广泛调研了常见病种、患者情况及检验科的服务能力。经过3年多的努力,该院检验科成为符合国际标准的临床实验室。援藏期满后,她又5次返藏,为高原医疗事业贡献力量。

自2016年起,我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号角吹响。在援疆团队支援下,2017年12月,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成立了眼科,为当地白内障患者带来了光明。患者艾比布拉患有严重的先天性白内障,几近失明。在援疆专家的帮助下,他先后在和田、天津完成多次手术,终于走出黑暗。

在援受双方共同努力下,新疆受援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医院管理水平、人才梯队建设、科研教学能力等均有了显著提升,就医环境明显改善,患者满意度不断增强,新疆卫生健康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本报记者 白剑峰 杨彦帆)

(来源:《人民日报》2021年8月18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