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科护士长李莎莎
【楚天都市报】我有一群过命之交的姐妹
3月17日,艳阳高照。
武汉新增病例仅剩下1例,援鄂医务人员在武汉人民的感谢声中分批撤离回家。所有的迹象都显示武汉将要康复了。
毗邻武昌火车站的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内,身着防护服的消杀人员进出佑康楼,这座曾开辟了11个隔离病区,治愈出院698名新冠肺炎患者的住院楼,正在进行终末消毒,准备正常接收非新冠肺炎患者。
“第一个开隔离一病区,第一个收病人,第一个关科,又是第一次的开康复一病区。”近3个月来,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隔离一病区护士长李莎莎已记不清经历过的第一。
她所带领的30人护理团队,有25人是90后,不少才工作一两年。她很开心一次次的考验都没有打倒这些可爱的“小花花们”。
在特殊时期有了一群过命之交的姐妹。她在朋友圈发文称“都是一群20出头的小女生,在责任面前你们有担当。”
以下是她的自述:
举科搬迁到隔离一病区
1月3日,医院刚设立的24小时值班的发热门诊时,门诊接诊量还不是很多。我记得大概是在18号左右,发热门诊的患者数量陡然增多,一个医生一天下来要接诊100多号病人。大量涌入的病患,挂号、检查、开药、输液都排起了长队,有的患者等得不耐烦,对着医护人员发脾气。
当时做了咽拭子需要几天后才能出结果,但有些患者着急,就躺在地上打滚哭闹,也有的患者家属把患者抬到门诊就撒手不管了。
我和同事耐心做患者和家属的解释工作,真的很无奈,我们也想收治每一个患者,但隔离区早就人满为患,而其他病房不达标不可能收治。
1月25日,医院被列为第三批指定定点医院后,我们科室作为防疫的一线科室,全科医务人员举科搬迁到旁边的佑康楼9楼隔离一病区。同时,负责转运危重病人及床位安排计划,我们在4小时内成功转运34位病人,包括两名危重患者转往ICU进行治疗。
我的护士没有一人感染
我所在的中西医结合科前身是医院传染科,所以在工作中戴口罩是最基本的要求,大家也都养成了习惯。医院的首例患者出现在我们科室,但没有一个医护人员感染。
因为有感染科工作背景,因此我们到隔离一病区后,得以迅速投入战斗。
不过,随着疫情加重,佑康楼9到19楼相继开辟了共11个隔离病区,每个夜晚都是灯火通明的。而随之带来防护物资不够的问题,因为很多网友误认为天佑医院是民营医院,不愿捐助物资。
好在误会很快解除,医院也在想尽各种办法,使得一线医护人员自始至终都能得到很好的防护进入隔离病区工作。
作为护士长,我必须保证我的护士安全地工作。我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病区穿梭,很快里面就被水汽熏得起雾了,交班脱下防护服时,里面全是水。为了节省防护服,我还要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进出。
科室90后迅速成长起来了
隔离病房里的医护人员就像全职保姆,除了治疗和护理,还承担了患者的吃喝拉撒、代购物品等全部工作。
加上我们科室14个伢,隔离病区一共有30个护理人员,其中25个是90后。别看他们年纪小,关键时候毫不含糊。
去年7月份才入职的曹楠,是一个97年出生的小可爱。在平时工作中,常常觉得压力大有点泄气,自打进入隔离病区后,护理细致认真,从不喊累,跟病人交流非常有耐心。
95后鲁漫,刚上班才两年,在隔离病房里已经能独当一面,患者大小便失禁,她从不抱怨,迅速打扫干净。在她悉心照料下,82岁的汪爹爹很快康复了。
这段时间我常常感慨,很多都是刚工作没两年的小丫头,在关键时期能够克服困难,迅速成长十分不容易,这让我很欣慰。
相约武功山看日出
有一件事,现在想起来仍然让我感动。1月25日那天,根据医院要求,我通知小伙伴们可以轮换休息3天,也可以调到其他科室上两周后再回来上班。“留在科室。”他们都义无反顾留言回复坚守在最前线。
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形势变得明朗。眼下,除了康复病区还有部分待出院患者外,医院即将陆续恢复正常状态,这意味着武汉战疫行将结束。
相信这段时间我们的努力和坚持,一切都是值得的。
感谢和我一起走过的“过了命”的小伙伴们,我们已经爬过黄山、华山,等疫情过后我们奔赴相约的武当山看日出。(记者 陆缘 通讯员 刘霞)
(来源:《楚天都市报》2020年5月29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