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體|登录|注册

核和辐射事故相关知识

核和辐射事故相关知识

2011-03-17 00:00 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核和辐射事故相关知识

 

什么是放射性核素

具有放射性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界一直存在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分布很广,岩石、土壤、天然水、大气和动植物体内都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比如我们常常提起的氡就属于天然放射性核素,一种是核反应生成的人工放射性核素。

什么是放射源

通过发射射线或释放放射性物质引起辐射照射的物质或实体称为放射源。

α辐射穿透本领弱,可被纸挡住;β辐射穿透本领也较弱,可被薄铝片吸收;X射线、γ射线和中子需要用铅板、铅砖或厚混凝土墙挡住。

人若受到X射线、γ射线或中子的照射,可造成外照射损伤。外照射损伤可能是全身的,也可能是身体的某些部位受到放射线照射,引起放射损伤。α或β放射性核素通过食入、吸入或污染皮肤、伤口,进入人体可造成内照射损伤,污染体表可造成皮肤损伤。

放射损伤的一般临床表现

人员受到放射线照射后,发生损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受照剂量、剂量率、射线种类、受照部位和范围。

全身外照射损伤急性放射病的典型病程:初期,有恶心、呕吐、疲劳、可能发烧和腹泻。假愈期,时间长短不同,症状有所缓解。极期,特征是感染、出血和胃肠症状。恢复期,经恰当治疗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

局部照射损伤:随受照剂量的不同,在受照射部位可能出现红斑、水肿、脱皮、起水泡、可有疼痛、坏死、坏疽或脱发等症状。局部皮肤损伤通常持续几周到几个月,严重者常规方法难以治愈。

体内污染:一般没有明显的早期症状,除非摄入量很高,但这种情况罕见。

核事故

核事故是指大型核设施发生的意外事件,可能造成厂内人员受到放射损伤和放射性污染。严重时,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厂外,污染周围环境,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

核事故时可能造成污染的来源:核反应堆堆芯熔毁向外泄露;冷却液泄露造成少量放射性物质释放;核燃料后处理事故等。运行中的核电站发生故障所泄露的放射性物质一般包括放射性碘和惰性气体。

核事故的分级:主要依据的准则是对场外的影响,对场内的影响以及纵深防御降级。核事件的分级仅同核安全或辐射安全相关,1-3级称为事件,4-7级称为事故。2级以下,主要是工作人员受到过量照射;3级开始,除工作人员受到过量照射外,有放射性物质向外释放,释放量逐级增高,场外公众受到影响也逐级增高,4级除控制食品外,一般不需要场外防护,达7级,广大地区(可能涉及一个以上国家)人员健康受到影响,环境长期受到影响。

核事故地区的防护措施

在放射环境中停留时间减至最短;保持与放射源的最大距离;充分利用屏蔽防护。

核事故后烟云能飘浮多远很难预测,它取决于风速、风向和其它气象条件。在突发事件的早期和中期,隐蔽与室内,可降低外照射,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可阻止放射性尘埃进入室内,减少吸入。隐蔽时间一般不应超过2天,期间按政府要求,由政府组织撤离等。

空气中有放射性核素污染的情况下,主要是放射性尘埃,可用口罩、毛巾等捂住口鼻,进行呼吸道防护,减少吸入,但呼吸系统疾病或心脏病患者应注意不利影响。体表防护可用帽子、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已受到或可疑受到污染的人员要进行除污,即用水淋浴,将污染的衣物进行监测、处理。

核事故可释放大量的放射性碘,进入体内后主要浓集在甲状腺,服用碘片可阻止甲状腺对放射性碘的吸收,对明确污染地区,最好在6小时以内服用,24小时后给药基本无效。但是碘片的服用要根据政府的指令,不能仅凭个人主观臆断或因恐惧而擅自服用。

放射性核素释放到环境时,可直接或间接地转移到食物和水中,应加强对食品和水的监测。一旦监测到食品和饮水受到污染,政府会采取禁止销售及食用和饮用受污染食品和水的措施。

 

有关核辐射健康防护知识,公众可拨打12320公共卫生热线咨询电话。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